在这个城市的上空,舞动着动漫的时尚气息。尽管在今天,人们已习惯于众多的各类国际节,但是即将开幕的中国首届国际动漫节,却因为它新经济时代数字文化产业的特性,成为众人欢呼的对象
――产业之路啼声初试
打造中国的动漫之都!当杭州提出这个响亮的口号时,不少并不了解内情的人还以为这是横空出世的一个新产业。
事实上,动漫业的基础――动画业在中国近几年间发展得早已可谓风生水起。据统计,仅在2003年中国动画出产量就超过29000分钟,号称世界第一大生产大国。可是需要指出的是,这其中,代加工占了绝大部分。也就是说,和“衬衫、皮鞋”这些产品一样,中国在动画业也是一个实力不可小觑的加工国、生产国,但惟独缺少的是自己的原创产品与品牌形象。
因此,有人不无忧虑地说,中国之大,能自己出片的只有中央电视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湖南三辰卡通节目发展有限公司(代表作蓝猫)、北京东方红叶集团公司(代表作海尔兄弟)、中国阿凡提国际动画公司等寥寥数家。
一个很小的事实,也许应该引起对动漫业满腔热情的我们的注意。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广州就一度以廉价优质的技术争取到了诸多国外动画加工,并就此培养了一批动漫人才。动漫产业的萌芽似乎就此而起,然而随着国际市场动画技术劳动力价格竞争的加剧,外国投资者最终将加工业务转投向成本更低廉的国家。
由此可见,代加工集聚而成的产业成败兴衰都是转眼间的事。和其他的产业集群一样,动漫业如果要在中国真正形成一个门类齐全、富有生命力的产业,必须建立起一条合理的产业链。
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张松林说,一个成熟的产业市场,必须有一条完整通畅的产业价值链。动画产业的链条模式基本包括这样一系列环节:影视动画片的创作生产――电视台和电影院的播出和放映――动漫图书出版发行――音像制品的发行――形成版权的授权代理――衍生产品开发和营销。在这些环节中,动画片创作生产是龙头,如果没有优秀的动画片及其成名的卡通明星,一切开发和经营都是空话。
可是我们缺乏的恰恰就是本土的优秀动画片和卡通明星。
创意,撬动产业化的支点
并不是没有人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中南卡通推出的长达500集的《天眼》以其原创的强大阵势,成为各路媒体的焦点,这也从反面说明,原创在这个新兴产业中的稀缺。
坚持原创,有各种各样的制约。除了原创的高投入外,人才则是更大的问题。作为主业为房地产的中南建设集团麾下的中南卡通,在资金上并没有太大的顾虑。他们遭遇的是创作人才的瓶颈。
“我们在杭州征集过动画剧本,也有学生写的,但是觉得都不行。”中南卡通的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公司着手制作的动画片,剧本都是聘请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的专家教授以及作家来编写的,能够切合动画制作特点的文学编剧确实很少。
从动画制作代加工转为原创公司的盛世龙吟有限公司的有关人士也表示,国内动画制作水平不是问题。但如果他们创作大型的动画片,也会考虑请日本的有关编剧合作,因为国内擅长创作动画剧本的太少,“甚至可以说,非常有影响力的几乎数不出来。”
对此,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的陈廖宇老师表示,目前国内的动画片类型单一,体现的结构单一,我们的从业者应当在艺术修养和思想性上下工夫,动画发展的动力需要来自于外力。
以数字技术为新特征的动画业,真正需要的是创意。
那么创意的支点到底在哪里?
分析浙江已取得一定成果的动漫作品,记者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向后看”。
目前,中国美院与上海文广新闻集团合拍的一部动画电影是《嫦娥奔月》;
盛世龙吟颇受好评的片子取材于西湖民间故事,白娘子、济公在片中有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形象;
另外,我们也不能忘记曾风靡全球的大片《花木兰》取材于中国的木兰从军的故事;
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更是哺育了几代中国人的经典。
中国美术学院近年来收藏了著名雕塑家赵树同先生捐赠的数万件皮影藏品,建立了皮影博物馆。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说,中国传统的皮影,其实是现代动漫业造型设计重要的资源宝库。发展动漫产业,不能简单地模仿国外产品,而要从类似的各种相关资源中汲取养料,继承创新,在坚持民族性和原创性的基础上将我国的动漫产业做大做强。
运营,产业化之路的助推
“如果不是转型为原创公司,我根本不可能坐在这里。”盛世龙吟数码有限公司的中国区经理李长川如是说。
2003年以前,盛世龙吟和许多小公司一样,为日本、韩国等地的企业加工动画制作。由于他们能够制作三维动画,这在普遍以二维动画加工为主的国内动画业中显得非常有竞争力。只要接到订单,加工的利润也还可观。可是渐渐地,他们在好几个项目上感受到了IT大国印度的竞争。制作技术也好,劳动力价格也好,印度的动画加工企业都极富竞争力。
市场的客观压力与公司几位创办者“做自己的动画”的雄心使他们在2003年开始了原创的转型。于是,和动画业毫不相干的、原本从事电视剧版权业务的李长川担当起动画制作的运营业务。简单地说就是“做市场,找钱找项目”。
“以前,都是加工的。做好活就完了。要自己创牌,麻烦就多了。”李回忆说。首先是没有钱。动画业也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一个10分钟的样片可能就要花三四十万,美国的动画大片制作成本更是高达数千万乃至上亿美元,当时产业政策环境还没这么好,他们就把代加工的利润拿出来作为投入。
其次是对运营的理解也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动画产业的主要利润来源是电视或电影的播映以及系列产品开发这两大板块。而电视播出、电影放映又是与图书光盘、其他衍生产品开发紧密联系在一起,一部动画片播映成效的好坏,必然影响到它的产品营销。而各种衍生产品的开发却是动画产业最重要的收益来源,因为品种之多,销量之大,都是难以估量的,只要善于经营,真可以达到一本万利。李长川举例说,美国的《变形金钢》是免费送给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可是光玩具产品开发销售他们就赚了50个亿。
目前,一些动画产业发达的国家,他们总是把动画制作、影视播映和产品开发这三个主要环节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的确是一个十分成功的经验。
李长川比较得意的是,在他的努力下,他们公司的原创作品《西湖民间故事》虽然要到6月份才能制作完毕,但是音像版权已经落实了买家。至于开发与动画片相关的产品,通过授权开发取得利润等动画产业常规的操作手段,他们也正在考虑之中。让李长川有些着急的是,懂得相关市场运作的人才在杭州乃至全国都不多。因为以前,都是做代加工的多,对这方面的人才根本没有需求,更谈不上人才储备。
“运营人才还是太少。另外肯投资这个产业的企业大部分也还是处于观望和试水的阶段。浙江的民企一向资金雄厚。也许随着产业化的加深,资金和人才都会冒出来吧!”李长川不无希望地说。
推广,产业大国的启示
动漫业的先发优势集中在欧美和日韩。动漫业是英国的第一产业;美国的网络游戏业已经连续4年超过好莱坞电影,成为全美最大的娱乐业;日本动画业年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列第六位,动画产品出口额超过钢铁。
作为第一出口大国,日本的商界与官方对动漫业的推广值得我们借鉴。
日本人推广创意,迎战低价竞争。近10年来,中国与韩国制造的商品(包括一些动漫产品)以低价策略横扫全球,日本人只好不断创新,用更多原创捍卫市场。
而且即使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日本大企业也还是不忘对动漫业为代表的创意产业的新投资。像在北美创下销售记录的“口袋怪兽”、“卡片决斗高手”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背后就有三菱、NTT、日本国铁等大企业的支持。
日本人也懂得放长线钓大鱼。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动漫在美国并不那么所向披靡,这些动漫出版社暂时容忍网络与市场上的盗版,让商品先热起来再说。日本政府也尽一臂之力将这些商品推上国际舞台。日本外交部在全球180个国家的大使馆与领事馆发送不同语言版本的漫画杂志《漫画人》,还曾经在国际会议上发放不同语言的日本动画、漫画相关资料给500名国际记者,对于促进文化产业出口不遗余力。
直至今天,日本文化在北美大有成主流之势。因而美国学界不无惊呼,在泡沫经济时代,日本人用钱买下了有形的北美建筑物、土地与企业(如美国的标志性建筑帝国大厦)。泡沫破灭后,日本人又用无形的文化产业攻占了北美市场。
当今世界的动漫产业,已形成动画、漫画和游戏三位一体的新格局,有时漫画小说畅销后拍成动画片,有时成名的动画片改编成游戏软件,有时游戏的人物和故事又变成漫画书出版。相互渗透,形成的产业市场更大。
科学家预言,21世纪最有前途的两个行业,是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动漫业作为后起之秀,正在全球文化产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的动漫,浙江的动漫产业在国人的合力打造下应当能发出一声龙吟!
【链接】动漫节
为“中国制造”注入创意文化
首届中国动漫节即将召开,关于动漫的宣传和新闻成了焦点。对于习惯于在传统的行业里淘金的人们来说,动漫是个全新的产业,与其说它是高科技产业,不如说它是一种特殊的新兴行业,是一个创意产业,是依据人性的需求,利用新技术的表现方式创造的新产业。在这个产业中,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创意成了核心词汇。
在一个迷信规模决定一切和技术万能的商业时代,只要有创意,就可以挑战商业霸权。
毫无疑问,这个商业世界的生存法则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不再是工业经济时代的规模决定一切,也不再是信息革命时代的技术万能。我们正在进入的这个时代是“创意经济”的时代。
1998年,历史上第一次,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华的活动,而透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创造财富与就业的成效。”根据这个定义,英国政府将13个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新加坡则将创意产业分成三大类:文化艺术、设计和媒体。
请注意是“创意”,而不是“创新”。如果说,将“创新”理解为工业革命时代技术层面的创造和更新的话,那么,“创意”一词更能表达出知识经济社会中人的思维价值创造,它是一种比“创新”更深一层次的行为和思想活动。
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明确指出,创意经济现在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得更快,美国为14%,英国为12%。2004年,七大工业国中半数的工作人口从事创意产业,而且它的增长速度比传统服务业快两倍,比制造业快4倍,这意味着,创意将成为经济主流。
中国已经错过了工业革命,落后于信息革命时代,难道我们还要再一次错过“创意经济”时代?有朝一日,中国会不会成为世界最大的创意人才发源地?
一个材料成本只有2元的东西可以卖到50元,市场买的不是材料,而是创意加上产品的结合。设计大师菲利浦?斯塔克曾经设计了一款榨汁机,售价800美元,是普通榨汁机价格的40倍。“我觉得中国将来也有潜力向这个方向发展,只是需要多少时间的问题。”上海创意工厂的老板杨江说。
北京视新中天广告公司董事长朱庆辰认为,如果说中国和外国的技术研发能力相差有很大一段距离的话,那么,中国和外国的创意人才的创意能力的差距则要小得多。“因为它主要是依赖头脑,不过度依赖设备,不像技术能力,非常依赖于设备的先进性。”
短短7年的时间,一个国家可以产生多大的改变?韩国,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典范。当韩国从金融危机复苏过来的同时,竟还摇身一变,从以重化、造船、IT产业为主的外销、代工国,成为亚洲的“文化输出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韩国正在设定亚洲美的新标准。
1998年时,韩国文化观光部的经费占国家总预算的0.62%,总金额是4848亿韩元。到了2002年总金额已经增长2倍,达1兆2000多亿韩元,比例提升至1.09%。文化观光部长南宫镇在接受访问时说:“你应该了解吧,19世纪是军事征服世界,20世纪是以经济。到了21世纪是以文化来建立新时代的时候。”